首页新闻

首页新闻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新闻

脑科学研究所师生出席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八届全国学术会议


来源 : 脑科学研究所     作者 : 脑科学研究所     时间 : 2025-10-11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八届全国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25日至28日在西安召开。本届会议邀请了来自海内外的433位报告人,设置了52个专题研讨会和7个特色论坛。会议特邀7位杰出学者作大会报告,包括纽约大学David Poeppel教授、卡罗林斯卡学院Per Svennigsson教授、纽约大学György Buzsáki教授、斯坦福大学Nirao Shah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北京大学于翔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熊志奇教授。本次会议参会人数高达4400名;脑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和生理学方向16位师生出席会议。


图1. 大会主报告厅官方图片

图1. 大会主报告厅官方图片


图2. 脑科学研究所参会师生合影

图2. 脑科学研究所参会师生合影


脑科学研究所参会师生认真聆听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现场积极提问与交流,展现了浓厚的学术兴趣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与会师生重点关注了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Patterns of Brain DisordersOligodendroglial Regulation of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nd NeurofunctionsCircuit Mechanisms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等专题报告会,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互动,加深了对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理解,拓宽了未来科研思路。本次大会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开阔了科研视野。


图3. 脑科学研究所李葆明教授现场提问

图3. 脑科学研究所李葆明教授现场提问


图4. 脑科学研究所彭吉云教授现场提问

图4. 脑科学研究所彭吉云教授现场提问


图5. 神经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杨群同学现场提问

图5. 神经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杨群同学现场提问


参会学生在会后总结了参会体会与收获。2023级神经生物学博士生曲世玮表示:“复旦大学的于肖飞老师团队报告了关于免疫系统应对应激的部分工作。他们发现在应激诱导的免疫系统早期激活阶段,肠道中的TH17细胞增多,并增加IL- 22的产生。IL-22可通过直接抑制脑隔区神经元的激活而缓解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这个报告和我的课题有比较大的关联,我也勇敢地向老师请教了两个问题。我越来越感觉,我对肠道以及免疫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同样是做应激与免疫,我之前就从未想过肠道也会参与其中,这提示了我也可以着重看一下测序的结果,后续也可以考虑一下做肠道菌群的测序。”

2024级神经生物学博士生杨群表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东南大学的谢维老师的研究。他们关注阿尔兹海默症的社交记忆受损,将研究锚定到了海马的CA2脑区。他们发现社交信息会激活CA2脑区的CCK阳性中间神经元和锥体神经元,同时抑制PV阳性中间神经元,并以此为切入点,发现了新的调控社交记忆的微环路。因为我的英语口语不太流利,往年我只敢在中文会场提问。但是谢维老师的研究实在太让我感兴趣了,最终兴趣战胜了胆怯,我勇敢地用英文提问,与谢老师进行了一番学术探讨。这一次经历让我发现了,语言存在的价值就是交流思想,所以不用太纠结自己的口音是否正宗、语法是否准确,能够勇敢开口,就已经往前走了一大步。”

2024级神经生物学博士生李慧怡表示:“参加学术会议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我深受启发。何成老师讲的‘SLC44A1在髓鞘形成中的功能’这个课题对我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和证实方法,比如用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和荧光成像技术将敲除特定基因后影响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的减少变成可视化。于翔老师分享的‘早期触觉刺激行为范式’也对我课题中行为学范式提供了参考。”

2023级生理学硕士生闫航天表示:“在本次会议中,我主要关注了各位老师在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殷东敏老师‘Disruption of cortical dopaminergic transmission by chronic stress during adolescence leads to depressive-like deficits in rodents’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皮层多巴胺能传递紊乱导致抑郁症的新机制。殷东敏老师的研究不仅加深了我对抑郁症状发病机制的理解,其精妙的实验设计和方法学细节也为我当前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激发了我对后续研究方向的更多思考。”

2023级生理学硕士生葛嘉丽表示:大会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报告就是哈佛医学院刘顶教授的报告。作者首次将社交隔离和社交重聚两种状态分开,并用Fos TRAP的手段分开控制两种社交状态的神经元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再研究两类神经元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最后用巧妙的行为范式佐证自己的结论。其巧妙的行为范式,避开了社交中可能存在的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干扰,只留下触觉对社交的影响,给我们的行为学实验莫大的启发!最开心的是刘教授的观点和我们实验室的观点一致,让我后续的开展增加触觉输入、社交行为等实验更有信心了。

2023级生理学硕士生朱慧榕表示:“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星教授团队的研究,她的报告为我们理解情绪编码提供了全新的环路功能分离视角。她们发现小鼠的基底外侧杏仁核(BLA)通过前连合(AC)向对侧伏隔核(NAc)投射,这与其向同侧的投射无关。而且这两条通路在情绪编码上分工明确:厌恶性刺激激活对侧BLA-NAc投射,通过激活D2-MSN、降低多巴胺水平引发厌恶;而积极性刺激则激活同侧BLA-NAc投射,通过激活D1-MSN、提升多巴胺水平继而诱导奖赏。这项研究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严谨的从行为到机制的因果验证逻辑,并且也提示我在以后的研究中,也要将同侧与对侧投射可能具有不同功能这一维度纳入考量。”

2023级生理学硕士生邱舒琦表示:“Zane Andrews教授团队关于急性压力与AgRP神经元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压力如何驱动异常进食行为打开了新的视角。传统观点常常简单地将压力与暴饮暴食联系起来,但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机制:压力,特别是对天生焦虑的个体,并非总是导致过量进食,反而可能引发对“饥饿感”的主动寻求。研究指出,只有那些基线焦虑水平较高的雌性小鼠,在压力后才表现出对“饥饿状态”的强烈寻求。临床上神经性厌食症在女性中高发且常共病焦虑,而我们的实验主要关注雄性小鼠,因而,我们后续很有必要进行一些雌性小鼠的实验。”

2023级生理学硕士生王姝燏表示:“李汉杰教授的研究为我理解课题中观察到的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关于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小胶质细胞并构成“三元结构”的发现提示我,我的动物清除模型很可能不仅靶向了已知的巨噬细胞,也清除了这些新发现的、对于维持外周神经稳态至关重要的“外周小胶质细胞”。它们的缺失可能导致局部神经免疫稳态的异常,这或许是引发或加剧炎症反应的一个关键机制。除此之外,该研究也揭示了其他哺乳动物中外周的小胶质细胞缺失的不同表现,也提醒我在解读实验结果时,需要审慎考虑物种差异,并思考我的发现在转化到人类生理病理过程中潜在的意义。”

神经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领域之一,正日益成为推动人类健康与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其研究内容横跨神经机制解析与临床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人们对神经系统及相关疾病的认知。此次大会为与会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契机。通过参会,脑科学研究所师生进一步了解了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开阔了学术视野,接触到诸多新颖的研究理念与技术,受益匪浅。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杭州师范大学恕园29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4320
电子邮箱:wenjied@hznu.edu.cn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脑科学研究所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