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应激与大脑”前沿研讨会于2025年9月19-21日在温州召开。本届会议聚焦“应激与大脑”的研究前沿,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应激对脑功能与脑健康的影响探讨前沿问题与最新进展,增进同行交流合作,促进学科发展、交叉与成果转化。大会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与精神科学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近300人;脑科学研究所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成同学、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闫科娴和庄晶盈同学出席会议。三位同学认真聆听大会论坛报告,积极参与现场提问与交流,展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与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与国内专家学者的互动,三位同学加深了对领域前沿工作的了解,拓宽了视野,并在会后撰写了参会心得与体会。
图1. 脑科学研究所参会学生合影
2024级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成表示:“此次参加‘应激与大脑’前沿研讨会,让我对‘应激如何塑造神经环路、进而调控行为’有了更具象的认识。深圳理工大学韩明虎教授发现,AHN谷氨酸能神经元通过不同投射通路(AHN→PAG调控僵住,AHN→PMP调控逃跑),并结合刺激强度(低强度→僵住,高强度→逃跑),实现防御行为的精准调控。复旦大学郑平教授团队对吗啡戒断记忆提取机制的研究,清晰揭示了三条神经环路的分工:NAc→LH环路侧重雄性小鼠戒断记忆的特异性调控,BLA→NAc环路通过Arc分子表达等可塑性变化使记忆更易被场景激活,PrL→PVT环路则以突触传递增强推动记忆提取。值得关注的是,外周皮质酮通过作用于BLA的MR受体强化环路信号;外周皮质酮改变与创伤记忆相关的中枢环路功能,进而影响创伤记忆的提取,这为我们青春期创伤应激研究提供了方向。”
2022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闫科娴表示:“复旦大学郑平教授指出,吸毒对机体的危害既包括直接损伤,也包括由记忆引发的间接危害;在特定情境中,潜伏的成瘾记忆可被唤醒提取并诱发复吸。围绕‘哪些环路参与戒断痛苦的提取、这些环路在吸毒者脑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与记忆提取的关联是什么’三问,郑教授团队发现:特殊场景依次激活海马背侧CA1—后嗅皮层—基底外侧杏仁核—前边缘层通路,并在前边缘层分别调控伏隔核与丘脑室旁核;其中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外周皮质酮水平升高增强其兴奋性,进而加强对伏隔核输出,最终促发戒断痛苦记忆的提取。南京大学朱景宁教授的报告聚焦小脑小胶质细胞分泌IL-17缓解自闭症相关行为与突触缺陷:部分ASD患儿在发热时症状短暂改善,孕期母体高水平IL-17A可致子代出现ASD表型;团队发现IL-17可作用于小脑调节社交行为,Fmr1基因敲除(KO)鼠的小脑IL-17通路功能失常,IL-17A通过抑制浦肯野细胞GABA传递、增强其放电活动而改善表型,特异性激活小脑皮层Crus1区的IL-17信号亦可改善野生型与Fmr1 KO小鼠社交行为。本次参会使我认识到:科研学习不应局限于单一领域,应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广泛涉猎前沿,并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敏锐提炼问题,培养发现与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2023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庄晶盈表示:“复旦大学郑平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吸毒成瘾与脱毒过程中产生的痛苦记忆的神经环路机制,重点关注痛苦记忆的提取机制;他指出成瘾记忆(兴奋记忆与痛苦记忆)会驱使戒毒者复吸,团队使用吗啡处理的实验鼠模拟该模式,并与医院、戒毒所等单位合作研究戒毒人员的脑电/脑磁变化,主要报告了药物戒断记忆再提取的神经环路机制。深圳理工大学韩明虎团队围绕‘被捕食过程中小鼠由freezing到flight的神经环路调控’开展工作,采用looming箱模拟场景(装置一侧为shelter,另一侧为捕猎区;在捕猎区上方设置黑色阴影,以不同大小模拟鹰迫近时在地上的投影),并验证了AHN—PAG谷氨酸能神经投射在freezing过程中的调控。复旦大学饶艳霞介绍了‘神经细胞脂褐质沉积症(由溶酶体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病理机制与治疗进展(CLN1/PPT1、CLN2/TPP1、CLN3等致病基因;ERT、AAV基因治疗、小分子与伴侣药物,以及干细胞移植与微胶质细胞替代疗法等)。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崔一卉团队报告了外侧缰核(LHb)自噬在应激与抑郁中的关键调控作用,提出急性应激通过AMPK通路激活LHb自噬、慢性应激经mTOR信号抑制自噬,并显示帕罗西汀、氯胺酮、雷帕霉素等通过恢复LHb自噬起效。复旦大学许晓鸿汇报‘十年深耕下丘脑投射图谱’,基于fMOST系统绘制了超过7000个小鼠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的全脑单细胞投射图谱,涵盖16种不同神经肽类型,分为两个大类和31种投射类型,并指出Orexin等神经元具有广泛的分支轴突、可同时支配多个脑区,为情绪、疼痛与多重生理功能提供结构基础。高质量提问应紧扣研究逻辑、贴合范式细节并指向机制本质,倡导从临床痛点与异常现象中提炼可检验的科学问题,并以清晰主线将环路—递质—炎症等证据串联成有力叙事。”
神经科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正日益成为促进人类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引擎。“应激与大脑”研究为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坚实的机制基础与转化路径,内容横跨神经环路与分子机制解析到临床应用评估,正在重塑我们对神经系统及相关疾病的认知。脑科学研究所三位同学通过参会,了解了“应激与大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拓展了学术视野,接触到了多样化研究理念与研究技术手段,收获颇丰。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杭州师范大学恕园29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4320
电子邮箱:wenjied@hznu.edu.cn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