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脑电与脑成像研究与应用学术年会于2024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青岛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康复大学、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协办。会议主题是“前沿探索·融合创新:推动脑科学研究与应用跨越式发展”,会议内容涉及认知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科学院杨雄里院士、骆清铭院士、郭爱克院士、苏国辉院士、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以及来自全国127所高校、科研院所及海外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出席会议。
图1. 李葆明教授在圆桌会议上发言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康复大学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院长罗跃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随后他主持的圆桌论坛“纪念中国认知神经科学兴起20年”,将会议推向高潮。脑科学研究所李葆明所长与骆清铭、郭爱克、苏国辉、董奇、杨玉芳、傅小兰、韩世辉、何生、贺菊方、蒋田仔、胡德文、姜扬、李康、李红、周晓林等教授一同受邀出席圆桌会议并致辞,共同回顾中国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的二十年。本届大会共举办大会报告12场、专题报告58场以及脑磁图研究与技术工作坊,内容涵盖脑电和脑成像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最新进展以及跨学科合作与交流。脑科学研究所王春杰、张喆、李政汉三位青年教师以及10位研究生随同出席会议,认真听取学术报告,广泛开展交流,并在会后总结参会体验与收获。
图2. 脑科学研究所全体参会师生
2022级博士研究生吴迪表示:“本次会议涵盖了脑电和脑成像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最新进展,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汇报,让我受益匪浅。田兴老师介绍了综合利用无创大脑电生理记录的时间空间特性探索认知神经机制的经验;张剑锋老师通过探究睁眼和闭眼条件下脑磁活动和核磁活动的差异,来说明脑磁和核磁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带来的;秦绍正老师介绍了情绪在大脑中究竟如何表征的研究。他通过恐惧习得范式,建立了一个具有恐惧得分和概率的多维度表征,并建立了人类情绪表征的层级化认知结构与神经计算模型。”
2022级硕士研究生方海峰表示:“两天的时间里,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我也因此受益良多。陈骥老师的“精神分裂症中的认知计算与脑成像”令我印象深刻,他先是介绍了当今精神病学所遇到的困境,然后提出通过计算精神病学明确诊断、机制和干预,将数据驱动和理论驱动相融合。除此之外,陈老师也介绍了精神影像数据机器学习分析方法的常见陷阱,让我了解到在以后数据分析中应用机器学习等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洋表示:“在这场大会上,各位专家教授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工作方向分享了他们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方向,使我收获颇丰。比如郭爱克院士的《演化之光照亮脑智科学道路》、苏国辉院士的《枸杞糖肽抗抑郁研究:由基础到临床》、蒋田仔教授的《脑网络组图谱引导的脑疾病精准神经调控方法和设备》等,这些精彩的报告不仅让我见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逻辑性,还让我学习到了不同的研究思路以及数据分析方法,更让我意识到个体化研究和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换的重要性。”
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学钧分享说:“大会报告让我受益颇多,也让我对脑功能调控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神经调控的研究中,老师们最常提到的词就是“个体化精准调控”以及“闭环调控”。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局限性,但利用这些技术来改善大脑功能仍具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也让我意识到仅仅利用一种神经影像技术是存在很多弊端的,将多种技术进行结合才能发挥其在研究上的最大作用,进而才能更好的应用到临床上面去。最后,随着进非侵入式治疗设备的发展,未来也将会实现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神经调控策略。”
2022级硕士研究生杨婧表示:“罗欢老师采用脑磁技术在时间维度上探究决策的神经机制,采用表征相似性的分析方法,在神经层面上发现个体对当前试次的编码和决策会受到上一个试次的影响,为我的实验提供了新的数据分析角度;李富洪教授团队采用瞳孔测量技术(高时间分辨率)探究认知控制的双重机制模型,他们将瞳孔大小作为衡量被试认知努力的指标,发现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为我的实验提供了新的观测指标。专家们的报告展示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机器学习、计算建模等技术预测个体的行为。”
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弛表示:“本次会议我看到了非常多的老师都在使用现在我所学习的多模态的研究方法,即使用fMRI、sMRI和dMRI三种影像数据进行研究,让我了解到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人群上,而且不仅可以用在静息态之下,还可以让被试在磁共振扫描仪中做一些任务来进行多模态脑成像的研究;不仅可以用脑成像进行多模态的研究,还可以把如脑电等其他的信号或者参数加入多模态研究中。”
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凯杰表示:“脑成像技术上的突破给认知神经科学带来了大量的新方法和新证据,但最终还是要聚焦于使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解决科学问题。田兴老师的工作让我觉得眼前一亮,他的实验和数据处理非常清晰直观。在拥有强假设的情况下,简单的数据处理也可以得出非常漂亮的结果。为研究言语产出过程中基于运动的预测,田兴老师在实验设计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短短两天的会议,每个老师的报告只有二十分钟,让我感到意犹未尽,希望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向各位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
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茜表示:“李卫东教授团队的研究有效拓展抑郁症神经美学的研究,让我们更了解到抑郁症审美的神经动力机制,他们的研究聚焦于抑郁症的审美特征,采用脑电技术进一步揭示抑郁症审美的神经电活动特性,并且探讨神经美学微状态研究,开展基于TMS技术的审美调控研究,为基于美学的心理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本次学术年会好比一场学术盛宴,各种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让我更加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如何想到一个好的科学问题、设计科学的实验范式是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需要一直钻研的课题。”
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欣琳表示:“北京师范大学董奇老师做的题为《探索脑智发育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报告介绍了目前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的三个目标。通过董奇老师的深入浅出的介绍,我对当前脑智研究的进展、技术及其研究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两天的会议期间,我学习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顶尖学者的学术报告,看到了科学家们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一凡表示:“在圆桌会议上,我们有幸和专家们一起回看中国认知神经科学二十年的发展,就像专家们说的那样,我们已经从小草发展成了花园,未来还会一直成长壮大。两天时间里,我听了许多有趣的报告,比如韩世辉教授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刺激会激活不同的脑区;比如蒋毅教授关于生物社会信息的视觉加工,发现即便是没有环境经验的小鸡也会偏向含有生物社会信息的目标运动……短短两天让我受益匪浅,专家们严谨的科学思维、积极的科学热情无时不刻在感染着我!”
通过本次学术会议,研究所的师生们都收获颇丰。同学们开阔了学术视野,提振了研究热情,更加坚定了学术志向。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杭州师范大学恕园29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4320
电子邮箱:wenjied@hznu.edu.cn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