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至19日,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及学会下属各分支机构联合承办。会议设有1个主会场和11个主题分会场,内容涵盖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及前沿技术应用,吸引了来自全国7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同期还举办了青年博士论坛和优秀墙报评选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
图1. 大会主报告厅官方图片
脑科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学会书记)李葆明教授率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方向的部分师生参会,主持大会特邀报告,担任“瑞沃德杯”青年博士论坛评委,代表学会出席“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并为新一届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脑科学研究所彭吉云教授担任“瑞沃德杯”青年博士论坛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专业评审;曹蔚副教授作为女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参与了“神经精神疾病的异质性及其机制”分会场的组织工作,为会议的顺利推进贡献力量。
图2. 李葆明代表学会出席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
图3. 李葆明教授与学会领导共同为青年博士论坛颁奖
图4. 脑科学研究所全体参会师生合影
脑科学研究所出席学术年会的研究生根据自身研究兴趣,积极参与各主题分会场的学习与讨论,并参观优秀墙报展示区,与来自全国高校的青年学者就神经科学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2022级神经生物学博士生扶玉珍表示:“在本次年会中,我重点聆听了有关情绪调控、社交行为等神经科学热点领域的学术报告,收获颇丰。浙江大学李晓明教授关于焦虑与抑郁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的分享,不仅展现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强调了科研的价值取向。他提到,应以屠呦呦老师为榜样,将科研目标聚焦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而非单纯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青岛大学王颖老师则通过报告阐释了应激状态下雌性动物的焦虑易感机制,强调性别因素在情绪调控中的作用,这与我目前的研究思路高度契合,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此次会议有效拓宽了研究视野,对今后的科研探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024级生理学硕士生徐瑜苛分享道:“在神经精神疾病的异质性及其机制分会场中,青岛大学王颖老师带来了关于焦虑易感性性别差异的精彩报告。她聚焦于应激状态下雌性动物表现出的焦虑样行为,以及特定脑区中神经元异常兴奋所起的关键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师敏锐指出以往焦虑研究多以雄性动物为主,存在性别偏倚。因此,她在实验设计中特别纳入雌性动物,以更全面地呈现研究现象。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有温度的科学不仅要揭示神经环路的奥秘,更应关注那些被性别标签遮蔽的生命真相。她的研究不仅为焦虑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也启示我们:在细节中见真知,于未被关注之处挖掘突破口,是实现科学创新的重要路径。”
2024级生理学硕士生盛世红分享道:“我重点聆听了几个感兴趣的分会场报告,专家们的讲解逻辑严密、体系完整,不仅清晰呈现了实验设计与思维路径,也分享了诸多灵感来源,令人印象深刻。在讨论环节中,师生间思维碰撞频繁,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浙江大学李晓明教授关于‘焦虑和抑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靶点’的报告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他的研究团队并未一味追求全新药物设计,而是从已有、对人类有效的药物中筛选并改造,基于对大麻素两条不同作用通路的深入解析,最终获得了两个全新小分子。这一‘旧药新用’的策略极大地启发了我:在科学研究中,思维应更加灵活,既要勇于开辟新方向,也不能忽视对现有成果的深度挖掘与转化。”
2024级生理学硕士生陈思颖则表示:“很荣幸能参与此次会议,会上专家们展示的前沿技术手段和创新实验思路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们在面对难题时展现出的攻坚精神,也为我今后的科研和生活提供了榜样。”
本次年会为拓展参会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契机,营造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环境。通过多层次、多主题的会议参与,师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了科研思路,增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杭州师范大学恕园29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4320
电子邮箱:wenjied@hznu.edu.cn
官方微信